要闻播报 / News Broadcast
预防警示 / Precautionary
文化历史

中国历史上将相如云 为何只有他一人五福齐全

发布时间:2021-01-28 阅读次数:1724


 
在中国历史上,有繁若星辰的名将贤相、权臣显宦,但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,只有一个人真正实现了“福禄寿考”俱全的圆满人生。此人就是唐朝名臣郭子仪。
他在朝做中书令长达24年之久,权倾天下,而朝廷不忌惮他;功盖一代,而皇帝不猜疑他;过着奢侈的生活,而没有人对他心怀不满。他一生大富大贵,子孙兴旺安康,尽享天伦之乐。他去世时,寿至八十五岁。新旧唐书两部正史甚至特别给他以单独列传的待遇。
中国传统文化中有“五福之说:一曰寿,二曰富,三曰康宁,四曰攸好德,五曰考终命。历数中国历史上的将相群体,似乎也只有郭子仪真正实现了五福俱全的完美人生。那么,为什么偏偏是他做到这一切呢?
客观而言,郭子仪遇上了一个好皇帝,唐代宗恩宠他、尊重他,这一点很重要。但关键取决于郭子仪自身的因素,他之所以功德圆满,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主观努力及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,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:


 
一、郭子仪坚忍不拔,遇挫遇强
郭子仪在仕途上并不平顺,前后共三次被剥夺兵权,弃而不用。但可贵的是,他从来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,而是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。
第一次是唐军与叛军战于相州时,因狂风突至,唐军溃败,损失惨重。唐肃宗并没打算追求谁的责任,但是宦官鱼朝恩早就嫉妒郭子仪的军功,趁此机会把责任都推到郭子仪身上,在肃宗面前大进谗言,致使郭子仪被解除了兵权。
第二次是宦官穆元振专权擅事,嫉妒宿将大臣,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,在皇帝面前极力挑拨离间,罢免了他的副元帅职之职,去充当肃宗山陵使。
第三次是官军在便之山与叛军交战遇挫,叛军欲乘机攻取陕州。面对严峻形势,代宗又想任命历经战阵的郭子仪为副元帅,以迅速平定叛军,却因宦官穆元振的阻挠而作罢。每次陷入困境,郭子仪总是坦然面对,毫无怨言。
二、郭子仪大局观强,善于主动释疑
在第二次被削去兵权之后,郭子义为了打消新君代宗的猜疑之心,竟把自己领兵以来肃宗所赐手敕、诏书1000多件,汇编成20卷,呈奏代宗。代宗阅后,大为感动,居然主动检讨自己“大德不明”,请郭子义“勿以为虑”。可以说,正是郭子仪在蒙受冤屈时仍能顾全大局的品格,才使肃宗、代宗更加坚定了对其的信任与重用。
三、郭子仪一身正气,胸怀坦荡
虽然先后遭受过鱼朝恩、穆元振、李辅国等当权太监的打压、迫害,然而郭子仪对这些人从不以牙还牙,而是大气磅礴、以德服人。
郭子仪接到鱼朝恩同游章敬寺的邀请,同僚和部下纷纷劝阻他不要去,数百名将士担心郭子仪被暗算,也请求同去。
郭子仪生气地说:“我是国家大臣,没有天子密诏,谁敢加害?如果是天子的命令,就更不能胡来。”说罢,只带了几个仆人去了。
这种气度让鱼朝恩也惊讶不已,郭子仪便把种种流言讲给他听,并说:“我才不在这些无端的事情上费心呢!”此举让鱼朝恩感动不已,流泪呜咽,尽释前嫌。
由于郭子仪胸怀坦荡、正气凛然,部属都愿意舍命相随,并使得对立面也受到感化,终不能加害于他。
四、郭子仪宽以待人,勇于自责
公元767年十二月,郭子仪父亲的墓室被人盗掘,众人都认为是当权太监所为。这在当时可是奇耻大辱,人们认为郭子仪会大加追究,予以严惩。
可当皇帝告知他时,他却坚持对掘墓一事不予追究,并流着泪说:“我长期带兵,管束不严,手下士兵挖掘人坟墓之事时有发生。如今我父亲的墓被掘了,是老天在惩罚我,不能怪别人”。
五、郭子仪谦虚谨慎,以贵为贱
郭子仪虽身居高位,重权在握,但对人非常随和,从来不摆阔气。他家在长安亲仁里起造府第时,里巷中的小贩子或士人们,都不受干扰。家里来了客人或者下级来求见时,郭子仪的妻女也不回避,还给来客斟茶或拿擦脸巾,谦和得像仆人一样。
     
责任编辑:梦月


技术支持 响铃公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 四平反邪教网 备案号 吉ICP备1200548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