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闻播报 / News Broadcast
预防警示 / Precautionary
文化历史

南怀瑾表示:做人要有方圆、做事要有尺度

发布时间:2018-12-21 阅读次数:3044


  南怀瑾聚儒、释、道三家思想之精华,将西方哲学与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,深入浅出,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,讲述人生大得大失间的智慧。大师之言,字字珠玑;大师之语,意蕴无穷。平实的话语挥洒如诗,智慧的箴言豁达飘逸。


 
  做人有方圆,做事有尺度,这是南怀瑾的处世技巧。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,这是南怀瑾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。正是这“方圆有度”的处世大智慧,使得他的左右逢源,路途坦荡。纵观南怀瑾的传奇人生,他所取得的巨大财富和盖世之誉,无不和他的渊博学识,处世智慧息息相关。
  方者就是方者,圆者就是圆者。南怀瑾常说: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,固执地抓得很牢,他自己以为的道德,其实是错误的。这叫邪见,也叫戒禁取见,“未达人气”。
  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,所谓方刚的人,很方正,很刚强,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。道理讲得非常对,可是他实在是“未达人气”,对人生的气味,生命的气息都不懂,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,但不通人情、不懂得做人的道理。
  南怀瑾曾经说过:过去的读书人是“学成文武艺,货于帝王家”;在现代商业社会,读书人则是“学会数理化,卖给资本家”。但南怀瑾自己,既没有把自己“货于帝王家”,也没有把自己“卖给资本家”。早年,人家拉他进入官场,他没有干。后来,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,他有机会踏进仕途,也没有动过心。
  在台湾时,蒋家父子当权,他本有机会踏进仕途,但他不动心,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,也就是他所坚持的“方”。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,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;另一方面,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,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,他都来者不拒,并不有意回避。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“圆”,或者他所说的“达人气”,也就是有人情味。所以,他不从政,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。这就是“方圆有度”处世的大智慧。
  南怀瑾先生所指的“圆”、“达人气”,实际上说,要通晓人情世故。他对“人情世故”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。他指出,不管是为政或做事,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,懂得“人情世故”,方能自在做人。“人情”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,“世故”就是透彻了解事物,懂得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懂得人,懂得事。
  “方”是做人之本,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。那些世界上最受欢迎、最受爱戴的人物无不具有“方”之灵魂。武打小说之所以备受欢迎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也在于歌颂了一种侠义精神,大丈夫有所不为,有所必为。没有“方”之灵魂的人,有悖于社会伦理,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,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。
  但人仅仅依靠“方”是不够的,还需要有“圆”的包裹,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,才能无往不胜。人生也像大海,处处有风浪,时时有阻力。做人是与所有阻力进行较量,拼个你死我活,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,去争取最后的胜利?有些人面对人生疑问时,总是消极地逃避。为了绚丽的人生,必须忍受许多痛苦,向一些强大的势力妥协。必要而合理的妥协,这便是“圆”。不会“圆”,就相当于没有驾驭感情的意志,往往会一败涂地。
  在《红楼梦》里有句话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皆文章。”意思就是说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,才算是学问;只有处理人情世故干练而通达,才算得上是文章。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,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方圆有度。
  “方”是规矩,是准则,是框架,是做人之本。“圆”是通融,是弧线,是润滑,是处世之道。要求人能适应,会变通,左右逢源。而圆是没有角的,因此不伤人,当然也不易自伤。
  无方,世界便无秩序,便无约束。无圆,世界负荷太重,便不能自理。做一个有心的人,只有方圆相济,圆时则圆,方时则方,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。因此,方圆人生,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,就是一门兼顾与情理的艺术。方与圆要各守疆界,恰到好处。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,方圆要把握好度。
  外圆内方,取象于钱。这不是老于世故。实际上,圆是为了减少阻力;方是立世之本,是实质,也是为人处世之道。在人事纷繁、充满矛盾斗争中,为人处事,只方不圆不足称道,只圆不方更不足取,方且圆合二为一才是最佳的选择。
  方而有度,圆而有限。人生可以没有方圆,但不可以太迂,在人生中不可以缺少方圆,但并不可以太滑,亦方亦圆,才能存于一心,游刃有余。
  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喧嚣红尘,熙熙攘攘,每个人生活在尘世中,都免不了和人与事打交道,少不了烦恼和困扰,怎样化解矛盾,立足于世,南怀瑾的为人与处世,值得我们借鉴,深思。
(责任编辑:梦月)


技术支持 响铃公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 四平反邪教网 备案号 吉ICP备1200548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