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闻播报 / News Broadcast
预防警示 / Precautionary
文化历史

奇耻大辱 皇帝被俘重臣被杀 大明一蹶不振

发布时间:2018-09-04 阅读次数:1703


  大明正统十四年(1149年),瓦剌太师淮王也先率军大举入寇,明英宗朱祁镇命御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,自己和王振亲自率兵征讨瓦剌,在土木堡全军覆没,明英宗蒙尘塞外,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诛杀,从征的英国公张辅、户部尚书王佐、兵部尚书邝埜等重臣皆亡。如此惨败犹如晴天霹雳,震撼着明王朝。围绕这个明史上的奇耻大辱,有几个误区需要讲明。


 
  一、王振削减马价并无大错,也先此次大动干戈,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  自正统四年夏五月,瓦剌太师顺宁王脱欢病死,其子也先嗣位以来,势渐强盛,多次进攻塞北,瓦剌部的势力不断向外扩张,首先征服了鞑靼蒙古,继而分化了河西三卫,最后征服了兀良哈蒙古,势力推进辽东,压迫女真各部,威胁朝鲜安全,明王朝长城一线的任何一个隘口要塞,随时都会遭到瓦剌铁骑的冲击。也先大举入侵,仅是迟早的问题。何况,瓦剌朝贡不仅人数连年剧增,给明朝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,而且他们还借机抢夺明军武器,殴打明军,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国体,更有甚者,瓦剌贡使居然深入各地侦察山川形势,探听明朝虚实,危害极大。而且正统十四年二月的朝贡中,实际只有2524人,却虚报了3598人,且马匹瘦小,让人忍无可忍,因而减少马价势在必行,王振此举并无过错。
  因此,说瓦剌入侵是由王振削减马价所引起的,是站不住脚的。王振的做法只不过为也先找到了大举进犯的口实而已。
  二、御驾亲征的出发点是好的。
  首先,明代诸帝有上阵杀敌的优良传统。洪武元年,朱元璋的登基大典一完成,就马不停蹄地赶赴汴梁,亲自指挥讨伐元顺帝的25万明军;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朔漠,追剿故元蒙古贵族残部,披坚执锐,亲冒石矢,建树了赫赫武功;仁宗享国极短,其子宣宗刚上台,便亲率六师一举荡平汉王朱高煦之叛。父祖们的雄风,为春秋鼎盛的明英宗起了巨大的导向作用。
  其二,英宗正统年间是明王朝的多事之秋,处于危机四伏的时代。那时宦官干政,武备松弛,地荒民逃,滇西发生动乱。然对明廷威胁最大的,莫过于北方的蒙古,自元顺帝北逃以来,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消彼长,虽未能重建对中原的统治,但活动在辽东、漠北和漠西的蒙古势力,一直是明王朝生存发展的巨大威胁,明朝边防、军备的核心始终放在对付蒙古贵族的基本点上。


 
  第三,瓦剌骑兵此行来势汹汹,大有摧垮明王朝九边防线,重新入主北京的势头。瓦剌兵分四路,声威大震,明朝大同参将吴浩率兵迎战,兵败而死,军情吃紧。面对主要敌人的强势进攻,前线的节节失利,瓦剌已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的严重局面,明英宗不得不高度关注之。
  最后,皇帝亲征可以振奋人心,鼓舞士气,且作为一国之君,就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保护社稷苍生的重任。况且,皇帝亲统大兵,也有利于巩固皇权,维护国家统一和内部稳定,比之贪生怕死的宋徽宗,血气方刚的明英宗勇气的确可嘉。
  综上,明英宗亲征是上承祖宗遗志,下保山川黎民,其主观目的是好的。所以,是亲征还是不亲征,孰是孰非,应该取决于国力装备及部署如何,亲征本身则无可厚非。
  三、是否受王振挟持的问题。
  很多史料中皆提到,明英宗是受王振挟持才被迫出征的。其实,这种可能性不大,英宗与王振的关系不同于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。王振出身低微,本是充军的命,他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,呼风唤雨,作威作福,皆是拜英宗所赐。王振固然权大,但不过一宦官,远没有达到架空皇帝的地步。有明一代,凡十六帝,有明有昏,有的宽简爱民,有的暴虐残暴,唯独欠缺的就是傀儡,他们大体上都掌握了最高决策权。而且很多人归顺王振也并非真心实意,而是另有他图,有的是为了自己的仕途,有的是惧怕皇帝而对王振敢怒不敢言。说白了,王振的一切都是英宗所给,王振并不具备挟持皇帝的条件。土木兵败后,王振被樊忠用锤锤死表明明英宗并非王振手上的木偶,挟持一说纯属子虚乌有。
  四、谁该为土木之变买单。
  英宗被俘后,群臣将矛头对准了王振余党,在他们看来,王振是此次兵败的罪魁祸首。在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默许下,群臣联合起来赤手空拳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、宦官毛贵、王长随,又将王振侄儿锦衣卫千户王山押赴西市凌迟处死,将王振家族不分老少皆斩杀,抄没王振家产。夺门之变后,上圣皇太后孙氏在废景泰帝为郕王的懿旨中指出,兵将失律是土木惨败的主要原因。实际上,客观地说,土木之变有其必然性,朱明王朝降至正统年间,文恬武嬉,承平日久,边帅、监军等官员侵吞屯田,私役军士,行伍脱籍,官侵月粮,军械失于更新,士马失于训练,武备松弛也相当严重,猝遇强敌,吃败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而王振一意孤行,反复不定,累失良机,罪不容诛。但责任最大的当为一朝之主的明英宗,因一己私情将军事大权完全交给外行王振,排斥其他大臣,最终导致指挥系统混乱,不仅害了国家,害了将士和百姓,也害了王先生和他自己。


 
  土木之变使昔日强盛的大明朝一下子变得摇摇欲坠,顷刻间,面临着亡国和灭顶之灾。其失败虽是必然,但如此惨烈,则纯属偶然,皇帝被俘更是出乎意料。
(责任编辑:梦月)


技术支持 响铃公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 四平反邪教网 备案号 吉ICP备1200548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