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闻播报 / News Broadcast
预防警示 / Precautionary
美丽四平

立足本职谋长远 民族团结促发展——伊通满族自治县民族工作综述

发布时间:2018-08-31 阅读次数:1257


 
  “ 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。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发展进步,是46万伊通人的共同愿景,是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心愿。近年来,伊通满族自治县牢牢把握“共同团结奋斗,共同繁荣发展”的民族工作主题,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,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,为伊通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心,汇集民族力量。
  以精准促实效
  扎实开展少数民族脱贫攻坚

  伊通牢牢抓住“发展”这个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“金钥匙”,按照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总要求,多点融合,精准施策,力争扶到点上、扶到根上,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“精准扶贫”之路。
  伊通民族宗教事务局深入全县贫困民族村调研60余次,摸清了各村资源禀赋、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,筛选出适合当地持续发展的扶贫项目。投资100万在伊通镇关家村村部附近的一块废弃地落实光伏发电项目,年收益达14.4万元,每年可为全村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分红2057元;在西苇镇孤山河村自筹50万元的情况下,投入发展资金70万元,以村民入股的合作经营模式落实木耳种植项目,共建5座大棚,为全村119名贫困人口带来脱贫的希望;营城子镇打草村黄牛养殖、伊丹镇六家村平菇养殖等13个生产发展项目陆续进入收获期;板石村水泥路、营城子镇横河村桥等19个基础设施的建成,让11913名群众踏上了爱心桥,走上了幸福路。
  以发展促繁荣
  高起点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

  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县级满族博物馆,近年来,伊通县先后对博物馆进行多次改建、扩建,展馆规模、馆藏满族文物种类、数量和质量位于全国同级博物馆前列,对伊通满族文化对外推介的名片效应不断强化。2010年,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东北师范大学满语言师资培训基地,举办了7届满语班,培训满语教师300余人次。目前,已在全县15个乡(镇)、2个街道共28所学校开设了满语初级课程,形成了从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到高中的完整满语学校教育体系,2万余名学生初步学会了说满语、写满文。
  系统梳理伊通古迹、民族、节庆活动民族特色手工艺和饮食,开展保护性影像记录,策划拍摄22集电视纪录片《走遍伊通》,扩大伊通满族文化的影响力。积极推进“民族文化+”模式,以民族文化为引领,引导、扶持一批具有价值性、稀缺性和发展潜力的民族特色产业。满族婚庆基地、满族特色饮食基地、满药开发基地和满族食品基地等一批既有造血功能,又有辐射传播能力的民族文化产业基地陆续建立起来。
  以实干聚人心
  高标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

  认真学习研究《吉林省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〉办法》,着力促进优惠政策转化为发展助力。两次收集全县各部门对实施民族政策的意见,汇总上报到省民委,促成了省民委来伊通调研,对民族自治地方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扶持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、降低项目配套资金、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了积极回应。
  助推涉民族企业加快发展。帮助芮来满族服饰有限公司争取民贸民品优惠政策,近三年来企业共享受国家贴息贷款5000多万元,节省利息150多万;帮助大孤山温泉项目召开伊通满族文化研讨会,为企业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献言献策;帮助伊满小东屯农家院、玉竹园满族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产品升级和文化打造专项资金,经过省民委验收,被挂牌为省级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承基地。结合乡村振兴,协调谋划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。伊通镇建国村、新四村,靠山镇靠山村,河源镇榆树村,西苇镇长泡子村已入围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候选名录。
  以创新为抓手,积极实践民
  族事务社会化治理

  以服务为中心,以社区为依托,建立“少数民族服务窗口”“少数民族咨询服务台”,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,切实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在务工、经商、就医、就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,营造各级群众共居、共学、共事、共乐的社会环境。积极与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沟通,加强教育、引导和培养,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。
  目前,全县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个,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单位2个,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13个,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人,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人。2017年8月,伊通被省民委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,今年6月,通过了省民委验收,现已上报到国家民委。
  30年来,伊通始终将推进民族团结放在各项工作首位,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富裕、文明、美丽新伊通这个中心,立足本职,凝聚力量,不断谱写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。
(责任编辑:孟立君 董众赢)


技术支持 响铃公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 四平反邪教网 备案号 吉ICP备1200548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