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闻播报 / News Broadcast
预防警示 / Precautionary
文化历史

古代皇帝选择接班人为何立嫡长子不立贤明

发布时间:2018-06-22 阅读次数:1232


  封建社会古代皇帝选择接班人,都会选择嫡长子,这个在明朝比较突出,许多人也许会问,皇室为什么不立贤明的人为太子,反而对于立嫡长子情有独钟?


 
 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您分析。
  一、“贤明”衡量标准难定
  老大很好判断,谁是老大,大家都知道。但是“贤明”没有很明确的衡量标准,你说哪个贤明?


 
  看似愚蠢的,说不定哑巴吃饺子,肚里有数。看似贤明的,说不定一肚子坏水。有人小时候聪明,可是越大越蠢;有人小时候愚蠢,可是越长越精明。有人看问题有独到的见解,和大家都不同,大家都认为他愚蠢,可是若干年后才证明他是对的。


 
  所以贤明不贤明当时很难判断,通常都是事后才知道,甚至得等到盖棺论定。但是时间不能倒流,事后诸葛亮的判断是没有用的。
  二、“伪贤明”
  三国曹家就很典型,曹丕阵前卖哭,曹植斩吏夺门,都是手下揣摩上意演的戏,你皇上想测试贤不贤,下面就给你装贤呗。


 
  《雍正王朝》中太子被废,朝中大多支持八贤王,但偏偏康熙不喜欢他,康熙知道贤明太容易装了。


 
  反倒是为百姓做事儿的雍正,为何名声不好,看起来不那么“贤明”?因为底层百姓根本没机会说话。贤与不贤,看具体做的事儿,名誉这种东西,很难说。
  三、嫡长子的优势
  1
  老大的年龄当然最大,处世最长,见识最多,最成熟,通常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是最强的,不容易被大臣和宦官左右。


 
  而且长子与大臣的结交通常也最好,培植的党羽通常也最多,接班后权力比较稳固。
  2
  嫡长子是皇帝结发妻子所生的头胎,皇帝选择正室可谓是十分慎重,都会选择朝廷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后代,这就可以保证选择立嫡长子时有绝对的支持,不会发生朝局动荡。


 
  不过这种“立长制”也有问题:过早的暴露了储君而导致其成为众矢之的,有非分之想的人会不断攻击储君,试图取而代之。
  因此到了清朝的雍正,开始实行“秘密立储”的模式。
(责任编辑:梦月)


技术支持 响铃公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 四平反邪教网 备案号 吉ICP备12005481号-2